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引导beat365官网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投身福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经研究,学院决定联合举办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并作为学院第四届科技节的一项活动组织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2年4月—12月
二、主办单位
学院团委、教务部、学工部
三、承办单位
团委实践部、创业协会
四、组织机构
为开展竞赛工作需要,决定成立竞赛工作组织委员会和评审
委员会,具体成员如下:
(一)竞赛工作组织委员会
主任:
陈振祯(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主任:
张永祥(学院教务部主任)
林树生(学院学工部部长)
刘武强(学院团委书记)
办公室主任:
刘武强(兼)
成员:
曾荣根(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指导老师)
韩雪冰(团委实践部部长)
黄浩桁(创业协会会长)
(二)竞赛评审委员会
主任:
肖华山(学院副院长)
副主任:
张永祥(学院教务部主任)
成员:
潘新民(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主任)
方幼兰(理工学系主任)
刘一承(人文艺术系主任)
何开松(外语外贸系主任)
王天培(管理学系主任)
杨文琴(实验中心副主任)
周书磊(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
陈向芳(思政教研部主任)
五、参赛对象
全院学生
六、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归入相应组别。
2、参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要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3、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4、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xml:namespace>2011年7月1日后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已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成果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情形的作品,取消作品参赛资格。
5、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
6、作品申报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7、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8、2012年9月28日前,参赛作品的文字材料和作品申报书(一式3份,A4纸打印)上报学院团委实践部,同时电子版以“年级、专业、姓名、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命名的压缩包形式发至团委实践部邮箱:mnkjxy_twsjb@126.com。
七、评审奖励
(一)评审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为基础标准,竞赛工作组织委员会负责参赛作品的资格审查和形式审查,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作品进行评审并提出奖励名单。评审将遵循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对参赛作品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布。
(二)奖励方式。竞赛按三类作品分设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另设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名。
八、工作要求
各单位要加大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宣传力度,在学生中进行充分发动,使广大大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挑战杯”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要吸引教师积极参与指导这项活动,积极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创作,营造“挑战杯”的良好氛围;要利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平台,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挑战杯”的社会影响,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